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能源規劃
安徽省鳳陽山地質公園地學景觀研究與旅游開發建議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0-28 14:40:53瀏覽次數:2565
0 引言
鳳陽山地質公園( 原名韭山地質公園) 位于安徽省鳳陽縣南部,規劃占地面積約61 km2,集青山、綠水、秀湖、奇洞、迷谷、古寺于一體,是以觀賞湖光山色、溶洞奇觀、迷谷殊景,憑吊遺跡遺址,開展水上游樂、森林度假等內容為主的風景區。1992 年被命名為韭山國家森林公園,2009 年8月榮獲國家地質公園稱號。其園區內的狼巷迷谷景區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韭山洞景區為國家3A 級旅游景區。
鳳陽山地質公園及其周邊附近擁有豐富的地質遺跡,具有珍貴的科研和科普價值,地質遺跡及其景觀具有獨特的典型性、稀有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自然性、優美性、科學性、文化性。本文對該地的地質背景條件和人文歷史進行研究,深入討論其旅游地學意義,以利于進一步挖掘鳳陽山地質公園的開發利用價值。
1 地質背景條件
1. 1 氣象水文
鳳陽山地質公園位于皖中的鳳陽縣南部,緊鄰縣界以南的定遠縣,北距鳳陽縣城約30 km,地處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約918mm。屬淮河水系,淮河支流濠河上游的臥牛湖位于園區內,該湖系人工水庫,建于1958 年,水面東西長12 km,南北寬4 km,面積約11 km2,庫容1. 03 × 108 m3,正常蓄水量0. 35 × 108 m3,上游匯水面積約146 km2。地表水徑流受地形、地貌控制明顯,徑流方向總體上由南向北。
1. 2 地形地貌
園區及其周邊地形起伏較大,屬于江淮丘陵區之鳳陽山區的組成部分之一,山間溝谷和山脊總體上近東西向展布。微地貌類型主要分為山間坡地和丘陵兩種類型。
山間坡地主要沿臥牛湖東西向分布,地面高程一般為45 ~ 76 m,地勢較平坦,略有起伏。丘陵地貌是園區內主要地貌類型,地面高程一般為80 ~300 m,局部最高可達340 m。
1. 3 地層巖性
1. 3. 1 元古界
下元古界鳳陽群近東西向分布于園區外圍北側,構成了高程120 ~ 270 m 的中高丘。主要巖性為石英巖、白云巖、大理巖、千枚巖等,厚度大于620 m[3]。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近東西向分布于園區北界附近,多被第四系覆蓋,構成了山間坡地和北側的中低丘。主要巖性為頁巖、泥灰巖、石英砂巖等,厚度大于800 m。
上元古界震旦系近東西向分布于山間坡地的南側,構成了坡度較緩的中低丘,主要巖性為白云巖、泥灰巖、石英砂巖,厚度大于360 m。
1. 3. 2 古生界
下古生界寒武系至奧陶系蕭縣組分布于園區內的主要區域和南側外圍,近東西向分布,形成了地勢陡峻的高丘,一般山頂高程大于150 m,最高的狼窩山可達340 m,主要巖性為灰巖、白云巖、頁巖,厚度大于1 200 m[4]。
1. 3. 3 中生界
中生界上侏羅統毛坦廠組分布于臥牛湖南東側岸旁的局部地段,主要巖性為安山巖、凝灰巖、火山角礫巖,厚度大于40 m。
1. 3. 4 新生界
新生界第四系近東西向分布于山間坡地,主要巖性為上更新統粉質粘土及粘土,靠近丘陵邊緣為砂質粘土,厚度一般小于15 m。
1. 4 地質構造
園區地質構造條件較復雜,為一向南傾斜的單斜構造,地層走向近似東西向,傾角15 ~ 26°。臥牛湖北側有一條東西向斷層,由于受到多條近似南北向斷層切割的影響,東西向地層和構造沿走向有小的位移,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略有變化,地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有局部的巖漿巖脈產出,復雜的地質構造導致了園區內復雜的地貌形態。
2 地質遺跡景觀特征
2. 1 巖溶洞穴景觀
處于中寒武統毛莊組的韭山洞內,不僅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各呈其形,千奇百態,而且,洞中有洞穴,有澗水,有山巒,有河道,有廣場,地形復雜,嵯峨變化,構成了這座獨具特色、令人神往的地下仙宮。
附近的狼巷迷谷園區,處于下寒武統饅頭組的禪窟洞深超過500 m,洞內寬敞,流水潺潺,留有石刻、石觀音像、石橋、石床、石凳等多處人類活動遺跡,洞內辟有三大景點。
2. 2 巖溶地貌景觀
在狼巷迷谷園區緩傾斜的中下寒武統泥質灰巖、白云巖、頁巖地層中,層面上發育有4 組切割極深的垂直剪切節理,形成網狀或棋盤格狀構造。
鳳陽山及其周邊地區在多次的升降運動過程中,節理面被拉開和錯移,長期遭受風化侵蝕和溶蝕,最終形成縱橫交錯的裂縫、溝壑、溶溝,還出現一線天、落水洞、溶洞、天生橋、石芽等喀斯特地貌景觀。這些裂縫、溝壑每條延伸長度都超過100 m,甚至更長,最大寬度3 ~ 4 m,窄的僅有數厘米。
2. 3 地層古生物遺跡
園區及其周邊附近地層剖面是一套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遺跡,從古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青白口紀和震旦紀、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中賦存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遺跡。其中,下寒武統饅頭組砂頁巖中產出豐富而又特有的生物遺跡化石: “紋身石”。
2. 4 水文地質遺跡
在經歷上億年多次地殼升降運動的過程中,水流的沖蝕作用使得臥牛湖出口通道上的斷層成為溝谷水道,以泥質成分為主的頁巖大量被沖刷流失,形成了由劉老碑組構成的溝谷底部,其凹陷地形為建設人工水庫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殼運動的疊加作用導致巖層中斷層、節理和裂隙發育,形成數十處風格各異的山泉,少數成為瀑布的主要水源,例如狼巷迷谷園區玉蟹泉下游的玉溪飛花瀑布。
2. 5 火山遺跡
位于臥牛湖東南岸邊,殘留有中生代晚侏羅紀古火山口和火山噴出物遺跡,為一中心式噴發的古火山,屬于總鋪—臥牛湖北東向斷裂帶上的鏈狀火山機構之一。
3 地學景觀資源評價
3. 1 科研價值
3. 1. 1 地層古生物學研究
園區內及其周邊地層出露完好,局部地質構造簡單,化石豐富。該區地處華北地臺的東南緣,從古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青白口紀和震旦紀、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地層均比較發育,是研究我國前寒武紀和解決我國南、北方新元古代地層銜接及對比問題的重要地區之一。
早在1936 年李四光教授就在這一帶做過調查。
20 世紀60 年代,朱兆玲在鳳陽山林場至螞蟻山下寒武統猴家山組的頂部地層剖面中發現了古油節蟲( Palaeolenus) 化石,對早寒武世沉積環境進行了深入研究。后來有關學者對前人的地層研究進行了總結,進一步研究了新元古代劉老碑組的微古植物群。
近幾年,有學者研究了新元古代的宏體碳質化石,與其他地區對比后進一步揭示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所經歷的重大轉折。
3. 1. 2 洞穴形成研究
韭山洞主要發育在園區南部的中寒武統毛莊組泥質灰巖和頁巖互層的緩傾斜地層中,為“走向型洞穴”,貫穿整個韭山,其規模屬華東地區之最。
洞中主要有3 個奇特景觀:
1) 頭頂地下河。一般的地下河都出現在洞穴的下游,而韭山洞地下河出現在上游。
2) 巨型洞廳。洞廳面積達3 500 m2,具有強烈的空間感,屬于我國大洞廳之列,洞廳內呈現“囊括五岳”等壯麗景觀。
3) 二次溶蝕奇觀。韭山洞二次溶蝕景點多,質量好,如: 七星臺、雙鷹撲食、神龜護航、再生天鍋等,具有二次溶蝕的典型性。
園區內豐富的洞穴資源可作為洞穴溶蝕、洞穴年代學和古氣候演變的研究基地。
3. 2 科普價值
鳳陽山地質公園地處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交接帶附近,其特有的大地構造位置、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豐富而典型的地質遺跡、獨具特色的巖溶洞穴地貌景觀早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應當成為青少年認識自然的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使得廣大游客和青少年更加直觀地了解地球科學和地球演化歷史。
3. 3 觀賞價值
巖溶洞穴景觀以韭山洞的“深、大、奇、險、古”風格被譽為“江北第一洞”,根據全洞天然造就的景物,劃分為5 個景區,大小景點30 余處。
洞中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石幔千姿百態,令人驚嘆。
一種特有的地表觀賞石: 鳳陽狼牙石,產于狼巷迷谷園區內。狼巷迷谷溝壑兩壁的饅頭組泥質條帶狀灰巖,在經歷長期的風化作用后,其泥質條帶被風化溶蝕掉,形成了狼牙交錯、張牙舞爪的奇異景觀,所以被稱為狼牙石。
狼巷迷谷園區還有另一類具有觀賞價值的“紋身石”,是其表面呈現大量蠕形動物的遺跡化石,已經有幾十塊這種巨大的板狀“紋身石”豎立在“紋身石園”。該“紋身石”產于下寒武統饅頭組砂頁巖中,在臥牛湖以南呈東西向展布。
4 人文歷史
4. 1 狼巷迷谷園區
禪窟寺、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摩崖石刻、禪窟洞、蟠桃園、狼巷迷宮等。
據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 《三峰山禪窟寺源流碑記》載, “其禪窟始于漢武”年間,初名桃花。歷晉梁至隋代,鐘離郡刺史以寺“僧方唐持律甚嚴,每行路有虎隨之”,改寺名為虎窟。唐初,因高祖李淵父名虎,為避諱更名蟬窟寺。到宋代,蘇東坡慕名游此,取“參禪旁窟居”之意,正名為“禪窟”。此后,千百年來該寺屢毀屢修,現在的禪窟寺于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重建。
寺院背后景區有最令人蕩氣回腸、嘆為觀止的歷史記載,就是達官貴人、文人騷客的游蹤———摩崖題刻。初步考證,現存石刻17 處,其中,唐刻4處,宋刻7 處,清刻4 處,未署時代的1 處,字跡剝蝕的1 處。這些石刻多為紀游紀事之作,或為題詠、題名之類; 其書法風格各異,流派紛呈,真、草、隸、篆、魏碑等體應有盡有; 石刻中最早的一處為唐元和三年的紀游題名,最具盛名的當屬蘇東坡題刻的“玉蟹泉”三字。另外,還有始建于清初的貯嵐亭、寺以洞盛的禪窟洞。
禪窟洞的入口處在寺后象王嶺半山腰。據明代方志記載: “口狹而中寬,深不可測,舊傳為仙,入洞; 嘗有土人燃燈而入,內四通八達,行者以灰志路。有石觀音像,左右壁作獅及石床、石凳、石棋子,皆似,人常憑玩者。深邃處有橋,流水潺潺可聽,多石燕迎人。人不能盡竊其奧”。
現此洞開發已超過500 m 長。洞口外右壁陰刻篆書“禪宗第一窟”,左壁前立有一石,上刻禪宗初祖達摩畫像,洞內分有“八相成道”、“圣境探奇”、“禪宗溯源”三大景點。
從禪窟洞出口上來是象王嶺的頂部。據碑刻記載: 此處周圍原為蟠桃園, “襖桃花實繁茂,而實尤甘美。其漢武時西王母之遺種耶”,現種植的蟠桃、碧桃,亦已成林。
4. 2 韭山洞園區
韭山洞園區早負盛名[12],遠在1 000 多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里就對韭山一帶溶洞有所記載。唐代以來,韭山洞已是游覽勝地。據南宋《濠梁志》: “洞水長流不絕,其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明代嘉靖方志云: 其“后為峻崖,游者莫能至,逾水而還”。
南宋建炎三年( 1129) ,金兵渡河南侵,鐘離人王惟忠以韭山洞為據點,聚眾9 萬人或說萬人,在韭山上壘石為城,周圍4 里,其外建大寨7 里,與鄉人共同堅守抗御,成為抗金武裝組織首領。明洪武初淮安侯華云龍,在元末投軍朱元璋前,曾在韭山率眾起事。近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江淮游擊健兒也曾據守韭山,出沒于韭山洞中,和敵人周旋打游擊戰。
韭山,最初稱“九山”,北宋著名文學家梅圣俞游歷此山,曾作《九山》詩: “我經韭山問野叟,崔嵬一無安曰九? 且恐斷崖積瓊玖,復意陂原多產韭,又疑堆垅若炷灸。四者未悟叟不言,使我臨流獨搔首”。詩中對以“九”字名山提出質疑,認為按物產或山名的諧音,應以“玖”或“韭”、“灸”字為山名。當地民間還把韭山叫做“鳩山”,相傳鳩山仙祖在此修煉而得名,故洞名又稱鳩山仙人洞。后來,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和《大明一統志》,皆以韭山“地暖多產韭故名”,韭山及韭山洞名才沿用至今。
5 公園旅游開發建議
5. 1 地質遺跡保護區劃定
地質遺跡保護區以鳳陽山地質公園范圍為主體,基本上是一個東西長約25 km 的條帶形區域,東段范圍北至臥牛湖中央為界,包括主要地層單元有青白口系劉老碑組上段、震旦系四十里長山組至九頂山組、寒武紀猴家山組至毛莊組; 西段基本上以震旦系碳酸鹽巖為北界。南側以鳳陽縣與定遠縣的行政區劃為界。
現行的地質遺跡保護區范圍遠遠不夠,遺漏了大量的需要保護的地質遺跡,除了現有的地層區劃以外,還應當包括從上太古界的殷澗組至青白口系劉老碑組和寒武至奧陶系。在地質公園范圍調整之前應當向外圍適當擴大地質遺跡保護區范圍,可有效控制露天采礦對地質環境的破壞。
5. 2 適當調整行政管轄范圍
地質遺跡保護區緊鄰與定遠縣的行政區劃界線,部分需要保護的地質遺跡延伸到定遠縣境內。
由于隸屬不同的行政區域,不利于地質遺跡的保護,建議適當調整行政區劃界線。
在行政區劃界線調整之前,建議成立跨行政區域的地質公園保護管理機構,統一行使保護工作。
由于鳳陽山是研究我國前寒武紀和解決我國南、北方新元古代地層銜接及對比問題的重要地區之一,其特有的大地構造位置、漫長的地質演化后保留的豐富而典型的地質遺跡、獨具特色的巖溶洞穴地貌景觀是周邊數百公里范圍內難得的自然財富。建議對鳳陽山地區地質遺跡深入挖掘后適時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5. 4 景觀和科普科研旅游相結合
除了在觀賞性景點設立科普教育解說以外,可以沿垂直地層走向的地層剖面方向,設立科普教育長廊,通過文字解說、巖石標本來向游客展示當地的地質演化歷史。
園區內可以專門設定科學研究區域,為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采集標本、師生實習提供便利條件。
5. 5 完善地質公園開發管理
6 結語
鳳陽山地質公園特有的地質遺跡、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優美的自然景觀共同構成了一本厚重的鳳陽山百科全書,其罕見的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當之無愧地應該成為人類的寶貴財富,應當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進行展示,讓人們了解地球、了解自然,這將有利于更好地珍惜和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上一篇 > 赤峰地質旅游資源的特色與前景
下一篇 > 基于行業增長的省級可再生能源規劃目標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