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采暖季 應該如何因地制宜探索清潔供暖方式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2-10-21 13:46:19瀏覽次數:1499
地大熱能:又一個采暖季即將到來。隨著氣溫降低,東北、西北一些地區陸續開始供暖。最早進入供暖季的,是黑龍江省漠河市。9月18日,漠河開啟了長達8個月的供暖季。
進入10月以來,為應對寒潮及大幅降溫天氣,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古浪縣,蘭州新區陸續提前啟動供熱;黑龍江省大慶市市區內12家熱企錯峰起爐,開栓供暖;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15個小區提前供暖;內蒙古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各供熱企業提前啟爐供熱。
每到取暖季,如何既保供暖又保藍天,就成為北方地區的必答題。這些年來,我國在既保供暖又保藍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各地又有哪些特色做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傳統的供暖方式,能源以煤為主,這意味著,改善能源結構,推進清潔取暖,對于北方地區群眾既溫暖過冬,又享有藍天白云,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我國一直在努力。2012年以來,我國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大力實施北方地區冬季的清潔取暖,2700多萬戶農村居民告別了過去煙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少燒了6000萬噸以上散煤。
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改造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財政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大力推進北方冬季取暖的清潔化改造,有效降低了傳統散煤供暖規模,電供暖、天然氣供暖等清潔供暖方式迅速發展。
2017年起,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四部門還聯合啟動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到2022年,分五批共支持88個城市開展工作,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政策效果良好。相關地區清潔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大氣環境質量得到大幅改善。
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成效如何?根據《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1》數據,2017—2019年,針對前三批試點工作的開展,中央財政資金合計下達351.2億元,地方補貼資金約777.0億元,中央與地方共投入約1128.2億元。截至2021年4月,前三批43個試點城市合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面積39.10億平方米、改造戶數3526萬戶。
建筑節能也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取暖能耗。據介紹,截至2021年底,我國城鎮節能建筑達到了277億平方米。從監測的結果看,經過節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內溫度能提升3℃—5℃。
今后,我國推進清潔取暖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今年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提出,綠色改造與清潔取暖同步實施,優先支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利用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滿足建筑供熱、制冷及生活熱水等用能需求。而且還提出,將清潔取暖財政政策支持范圍擴大到整個北方地區,有序推進散煤替代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
清潔供暖方式多樣,可再生能源供暖、天然氣供暖、電供暖、工業余熱供暖、清潔燃煤集中供暖等都是可供選擇的清潔供暖方式,不同條件和地區,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其中,山東煙臺海陽市利用核電供暖、吉林省延邊州采用空氣能供暖等方式值得一提。
煙臺市政府新聞辦最近舉辦了“十大創新”引領改革突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在9月29日舉辦的發布會上介紹,海陽核電二期工程暨900MW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暖工程開工,海陽核電供暖二期工程供暖面積將覆蓋海陽城區全域,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吉林省延邊州采用空氣能供暖也是一大特色。采用空氣能供暖,具有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經久耐用、供暖穩定的特點。與傳統燃煤鍋爐、燃油鍋爐相比,空氣能熱泵熱效率高,消耗1度電能從空氣中吸收3度電才能產生的熱能,節能效果好。截至去年11月,空氣能供熱已經在延邊州使用面積超百萬平方米,用空氣能替代燃煤供熱改造工作已經完成192萬平方米。
黑龍江省實行的錯峰起爐也值得借鑒。錯峰起爐是黑龍江省為減少同一時間段內的燃煤用量,降低對空氣的污染而采取的一項措施。《黑龍江省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 年)》就提出,供熱單位錯峰起爐。為了做好這個采暖季的工作,黑龍江省住建廳又發出《關于做好2022—2023年采暖期錯峰起爐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執行錯峰起爐,減少集中啟爐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選擇哪種方式清潔供暖,還要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的方式。比如,同樣是地熱供暖,中深層地熱能供暖主要適于地熱資源條件良好、地質條件便于回灌的地區。淺層地熱能供暖則適用于分布式或分散供暖,可利用范圍廣。
雖然清潔供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從近些年冬季空氣質量來看,保供暖、保藍天,我們還需繼續努力。
上一篇 > 二十大 | 國家能源局任京東:因地制宜發展地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