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2年度十大新聞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表時間:2023-01-11 09:24:00瀏覽次數:1725
01.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學校黨委制定實施方案,圍繞學習宣講、研究闡釋、貫徹落實等方面,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學校改革發展優勢,切實將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落實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補充4位校領導班子成員,優化學校領導班子結構,提升校領導班子辦學治校能力。第一時間組織收聽收看,校院兩級領導先學領學,開展多輪黨員骨干熱議,成立美麗中國講師團,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雙一流”建設、落實“十四五”規劃、深化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等統籌推進。研究制定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戰略謀劃調研報告”及具體舉措,召開科技、人才與國際化工作會議,全面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加快推動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
02.舉辦70周年校慶活動,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七秩榮光創偉業,逐夢未來譜新篇。11月7日上午,慶祝中國地質大學建校70周年大會在未來城校區體育館隆重舉行。11月5日發布“地球科學領域70個科學問題”,11月6日舉辦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發布《武漢共識:新地學教育倡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陳剛教授父子攜手登頂珠峰開展科學測量,《攀登》雕塑落成剪彩。李忠榮校友捐贈1800余萬元,校史館建成開館,舉行學習高元貴院長教育思想座談會,出版23種校慶系列圖書,發布校慶吉祥物CUGer,賡續學校血脈、傳承地大精神。海內外媒體、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中央及省市媒體報道學校辦學成就與辦學經驗,學校社會聲譽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03.學校黨委入選“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
學校黨委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動黨建思政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入選“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2個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學院入選“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2個支部入選“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5月組織承辦湖北省高校黨建工作現場推進會,11月組織承辦湖北高校“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工作交流研討會,12月召開黨建“雙創”工作經驗交流會,著力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干部選育管用一體化建設,扎實開展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持續推進清廉地大建設,不斷健全高質量黨建工作體系。1人授予“湖北省優秀政協委員”稱號,1人獲評湖北省第三屆“最美下沉黨員”。
04.強化戰略管理,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
學校堅持學科特色型大學建設定位,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人才培養為主線一體推進學科布局、科技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和開放辦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管理辦法,編制7個專項規劃,統籌推進“十四五”規劃、“雙一流”建設和深化改革,不斷健全高質量發展格局。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再次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并繼續位居A+,新增1個A-學科,新增2個B+學科,17個學科有進步,學科結構得到明顯改善。學校首次進入ESI農業科學領域全球機構排名前1%,ESI前1%學科數量增加到8個。加強交叉學科學位點建設,著力健全學科分層發展體系,強化對接需求梳理學科專業布局,以高水平學科引領帶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05.扎實推進有組織科研創新,科研科普工作取得新進展
堅持四個面向,加強科技創新的體系化布局,學校基礎研究引領科技創新的源頭作用不斷提升。牽頭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40項,科研項目合同經費達9.5億元,實到經費6.88億。謝樹成院士牽頭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於世為教授獲管理科學部重大項目課題,焦玉勇教授獲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長興“金釘子”入選全球首批地質遺產地名錄,兩項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23項科技成果獲2021年湖北省科學技術獎,10項成果獲湖北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入選第四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專利轉化1260余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倍。《安全與環境工程》入選《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報告(2021)》。國家野外站、逸夫博物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5單位獲批“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1人獲評2022年湖北省十佳科普達人、武漢“最美科技工作者”。
06.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學校編制“十四五”人力資源總體規劃,扎實推進“三定”工作和績效評價改革,加強教師思政和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激發創新動能和人才活力。5月舉行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地大論壇,發揮“與地大 共芳華”人才磁場效應。新增國家級領軍人才6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6人,新增省部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7人。王焰新院士當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成秋明院士獲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協會最高獎—AAG金獎;王力哲教授、蒂姆·科斯基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力哲教授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鄭建平教授入選中國地質學會首批會士;宋海軍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殷坤龍教授獲湖北省第四屆“楚天園丁獎”,婁筱叮教授獲評“湖北青年五四獎章”,沈傳波教授獲評“湖北師德先進個人”。
07.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推動李四光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獨立建制運行,強化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內部職能整合,召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修訂新一輪本科人才和研究生培養方案,不斷深化“三融合”一流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三融三跨”高質量研究生教育。10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虛擬教研室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4個教學組織獲批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25門課程獲批2022年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學校入圍中組部牽頭的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高校并啟動招生,入選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獲批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5G+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建設”項目入選國家“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項目。
08.健全思政工作體系,學子校友在各類舞臺大放異彩
學校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創新“導學思政”模式,加強“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全程貫通、空間聯通、隊伍互通、內容打通、評價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初見成效。開展第二次大學生長江源科考活動,創排原創科普劇《守望》,在長江源村掛牌“大學生鄉村振興學校實踐基地”,引領大學生積極投身長江大保護行動。學子在第八屆“互聯網+”大賽國賽中獲3銀6銅,首奪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全球金獎,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斬獲4項一等獎,在其他各類全國及國際大賽中獲獎100余項。任闊、錢煜奇、畢樂宇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錢煜奇獲“李四光優秀博士研究生獎”。地大學子連續九年登上央視舞臺。
09.堅持“開放辦學”,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工作邁上新臺階
10月,學校先后召開服務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能力提升專題會、深度參與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進會,奮力書寫“英雄地質隊員”新篇章。走訪100余家重點領域單位開展“訪企拓崗行動”,8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立項名單,建立常態互動的校友聯絡機制,實現內地31個省份校友組織全覆蓋。與云南省、宜興市等地方政府簽約開展對口幫扶或聯合共建,與廣州南沙共建濱海研究院;實施“名企合作計劃”,與17家央企和上市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不斷優化“援派干部+科研團隊”幫扶模式,多措并舉助力湖北竹山縣、云南施甸縣鄉村振興,持續幫扶滇西大珠寶學院建設。與30多所國外高校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獲批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計劃立項,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地學教育培訓中心建設。
10.統籌疫情防控和事業發展,持續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緊抓“能力提升年”契機,堅定不移圍繞“結構、機制、保障”深化改革,扎實推進更高水平開放,更深層次改革,更高質量創新。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完成學校章程修訂工作,健全教職工榮譽體系,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統籌發展安全與民生保障,成立學校安全治理委員會,持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筑牢戰“疫”堅實屏障和安全穩定局面。加強信息化建設和數據治理,OA二期和網上廳投入運行,推進師生“一站式”服務大廳建設。民生實事重點工程穩步推進,倍閱·未來城書店、“朱訓書屋”揭牌;獲評全省首家“節水標桿高校”;校園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成南望山校區雨污分流、學生宿舍改造、未來城幼兒園裝修等工程,寶谷創新創業中心、巴東科教基地正式投入使用。
上一篇 > 2023年我校新年獻詞:向夢想遠航
下一篇 > 我校獲批2022年度湖北省地方標準制定項目